“张金林2018’中国画全国巡回展•湖北展”研讨会 孔奇发言
2023-03-25 11:59:38

  “张金林2018’中国画全国巡回展•湖北展”

  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8年3月17日

  地点:湖北美术馆艺术交流中心

  主持人:冀少峰湖北美术馆馆长

  发言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肖 丰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傅中望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

  谢海《美术报》评论部主任

  李宁原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刘一原原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孔奇原湖北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贾恒批评家

  严家宽原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吴良发湖北省美术院画家

  江 华本次展览策展人

  冀少峰:“张金林2018’中国画全国巡回展•湖北展”是开春以来湖北美术馆的第一个大展,此次展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喜的张金林。今天在展厅我听说他几年前得了一场病,这场病以后他在水墨探索方面发生了蜕变,这种蜕变既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也是对故地的一种生理习惯的超越。今天来了很多艺术界的同道,首先有请肖丰先生。

  肖丰:看了展览我很惊讶,张金林先生的很多作品和朋友在一起交流有共鸣,他和湖北当时一批老先生一样,是具有探索精神的一位艺术家。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他2005年到2009年期间的作品,特别是2007年创作的一幅画。这幅作品和其他作品比较起来,不是用色用墨那么厚重和浓,走近看每一笔都非常透明,笔墨都非常清晰,有层次。画里面有塑造,江面的水鸟远看密不透风,和传统中国画经营位置很不同,一看就是受到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但他依然是用具有传统功夫的笔墨方式来营造一个新的视觉形态,视觉感受是全新的,我非常喜欢。而且越远观看,画中的形态就显现得越清晰,这些鸟越生动,走近看,笔触的错落表现江水在光线折射下的磷光闪现非常精彩,而且整幅画控制得不浮躁很平衡。我由衷地感觉到这是他的传统功夫和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两者融汇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美术馆收藏的。

  冀少峰:谢谢肖丰先生,他从一个油画创作者的视角谈了几点:惊讶、共鸣、高度、层次、透明,从他的知识系统来看张金林先生的作品,跳出山外来看张金林,提出了很好的见解,我们要好好地再思考,也会加大对张金林先生的研究力度。

  接下来有请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先生发言,他自己过去作品的手稿都是用水墨画的,抽象的非常有意思,有一本书的封面用的就是抽象水墨手稿,他本身是做雕塑,又做公共文化服务,跨界来看张金林,就比从水墨来谈水墨更有启发性,有请傅老师。

  傅中望:今天看了张金林先生的展览,很多幅画都让我眼前一亮,正如谢海开幕式讲到的,他是被忽略的艺术家,我也赞同。张金林先生很多作品无论是从艺术门类,还是从艺术语言的角度,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验,他总在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在绘画上寻求多种可能性。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位艺术家。

  在中国画的创作上,要想有所推进和创新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个传统太深厚。今天,无论从事哪一门类的艺术家,不能创造出了一种风格和样式后就把它当成一种看家本领守着吃一辈子。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及时地面对我们的社会、面对未来,做出新的反应和新的艺术寻求。不然你就只是一名画家,一个职业的拿着画笔维系自己所谓形象的画家。我对自己的创作也是这样要求的,不希望重复自己的东西,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有这么一种态度。张金林的作品中有我们雕塑家特别强调的一种灵动感,他的用笔用线,有一种发自生命内心的,注入到媒介上的力量,这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修炼的画面,来自两个方面的传统:一是西方的、现代的平面构成来源的影响。二是比宋元明清山水更早一点的文化传统。把大量的元素重复排比,画面充满张力,特别有力量。结构上,楚国漆上那么多文字不断地重复、组合、延展在一个画面当中,产生了一种力量。当然很多元素是他自己创造的,但是他的核心和楚文化相关。

  我从展览传播人的角度来看,美术馆就应该为好的艺术家办展览。湖北美术馆长期以来也是在面向湖北、面向世界的这么一个事业当中努力。自主策划实施了“回顾与展望”系列展,对现当代的湖北雕塑、版画、水彩、国画、油画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式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的固定陈列,对20世纪湖北美术史的梳理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做当代美术家的展览,也是在面对我们进程中的美术史,做进一步的研究。我想,无论办什么展览,好的展览我们就应该去做,而且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应该举办丰富多样、多元共存的好展览,才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冀少峰:傅中望先生提出了两点:张金林没有直追宋元明清,把艺术探索的源头追溯到了楚文化,楚文化的浪漫诡谲给人带来一种凝重感,所以楚漆器也有那种古朴凝重的气质。他从西方现代艺术构图里面汲取了很多,康定斯基曾写过一本书《点线面》讲艺术最后只剩下点线面色,张金林的很多作品都很纯粹,只有色画,没有叙事,这些作品走向了极简极致。他还提到张金林的画让人眼前一亮,我也有同感,当时江华找我,我吓一跳怎么以前没有关注到这位艺术家,他2005年到2009年期间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刚才发言的都是艺术家,要么院长要么馆长,今天还来了一位从事传播和批评的艺术家就是谢海,刚才谢海在开幕式讲得非常好,有请谢海。

  谢海:传统有很多种,在中国画领域,最大的传统是精神,其次是样式,最后是笔墨。湖北地处中部,尊重传统,这些年也不缺乏创造开拓型的水墨艺术家。从这个角度讲,很多人把张金林的画看作是很抽象很现代的,这是对的,但我们同样可以说张金林所有画面的套路和思路又是传统的,只不过他把书写性表达得更狂暴一些、更有力量一些。中国的大写意花鸟绘画在明清以后有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传统,即从徐渭开始,再到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发展是线性的,样式、笔墨都是有检校标准的,甚至是标准化的。这种传统跟今天所看到的画展,和今天展览主人张金林为代表湖北众多的实践者提供的“样本”不一样。

  湖北有很多的水墨创新实践者,像刘一原老师以前最早画的作品,典型的“吴家样”,但是他现在的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说看不懂,是知识结构的问题吗?是高度问题吗?都有,但不尽然。张金林先生的作品给很多人的感受是他要表达什么?他想干什么?事实上,他想干什么跟你没关系,问题是他把笔墨的有效书写、笔墨精神都呈现在画面。

  我这些年一直在画画,临摹传统,也在画抽象绘画,很多时候,湖北给我们提供了样式、提供了笔墨的新传统,包括精神的提取,这在张金林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抛弃了明清、宋元传统,直奔更远的楚文化传统,它带给我们新的认知,多维度看待传统怎么继承和发展。

  张金林先生的展览有两个维度让我们要特别注意,他的书写性、他的用笔的有效的控制和无序的传达,你看他在传达一个很乱的平面,但是他有效的书写,提供给我们怎么看待正本清源的书写,那是书法的书写跟绘画的书写是两回事,这是一个维度。另外一个维度特别有意思,很多艺术家到了张金林先生这个年纪,可能会因为自己各种各样的原因停滞自己的发展,样式基本固定了以后不大会去找新的样式或新的领域从事,这很危险,很有可能不成功。我们看张金林的绘画的时候,他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个变数,而这个变数是他在实践当中得来的,还是一开始就思考过有这样的可能性,他去进行创作,这给我们很多做绘画实践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样板。湖北这样的艺术家有,但是不多,搞这种创新,不断提供样式、样板和新作品的艺术家很多,但是每几年做一个小总结的艺术家真不多,展览很有意思。

  冀少峰:谢海先生提了六个字:书写、力量、变化,这是建立在他的研究基础之上。我们看到张金林先生的作品在繁乱中透露出一种秩序,在激进中又含有一种理性,所以他的书写是有控制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看的角度。

  李宁:这个展览非常成功,画很好:一是这些画充满了大气的东方神韵;二是充满了厚重的中国传统精神;三是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四是充满了诗意的荆楚情怀。他为什么能把这些画画得这么吸引人呢?我觉得取决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张金林先生几十年始终坚持大写意精神;二是坚持了满构图的样式;三是摒弃唯美的绘画倾向;四是坚持对大自然亲切的寻觅。五是他的画给人以陌生感,关键在深入传统,又要打破传统,用中国画的技法、线条,创作出具有陌生感的图式,这很重要。

  金林先生的画很有研究价值,他善于变革。这几十年来,他对中国水墨画如何与当代意识结合起来的问题,对在中国传统画的基础上怎样使构图更鲜明、更现代、更有韵味这方面做了很多探讨,在今天这个展览上都呈现出来了。

  他的画给我的启迪很多,有三个方面非常深刻:一是如何画好中国画里大写意的满构图。满构图是张金林先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中国画讲究留白,留白是为了有气韵有神韵,但是张金林先生的满构图又密又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透出气来?让人看了之后不那么闷人闭气,他做了很多探索,动了很多脑筋。很多画满构图的画家是用块面构成,而金林先生主要用线条来构成。中国画里头有“稍稍许胜多多许”,有“多多许胜稍稍许”的问题,张金林先生把“多多许胜稍稍许”的问题研究透了,他的画面富含气韵,所谓的留白是用线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拿手好戏。二是一个画家办一个展览,拿一百张画出来是容易的,但一百张画出来以后,很多会让人觉得看了一张画其他都不用再看了。但是张金林先生的展览它是跳跃式的,画面构成丰富多彩,使人看了一幅想接着看下一幅。三是张金林先生对水墨画的求索精神很是执着。他言语不多,但是我们从他的眼神和画作里看到,他是个画不惊人死不休的画家。他的变革精神还在继续,一个画家只要有了求变的精神、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艺术生命会一直是年轻的。

  冀少峰:谢谢李宁先生,他谈了很多,是有备而来。东方神韵、时代气息、传统精神、荆楚情怀,他还提到了满构图,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对他整个抽象表达中的满字,密不透风,密里面还有一种气,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下面有请刘老师,刘老师也是从事水墨实践,比较健谈。

  刘一原:张金林是湖北最早致力于国画创新的画家之一,他能够坚持到今天,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的精神特别不容易,我也是陪伴而行。作为一个画家,往往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情结去观看别人的画展。既是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信息,同时也是通过看别人的画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艺术,这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们现在做现当代艺术,对艺术现象和对艺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批判和反思,这同样是很有意义的。

  张金林老兄的《原始的呐喊》、《韵律》、《秋天的旋律》等作品勾起我很深的回忆,这些画非常好看非常耐看,是很好的作品。今天的研讨会不是对某一位艺术家的恭维,而是借张金林的展览做一个引子,让大家共同探讨我们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一个创新的艺术家必须要丢失很多东西,我们不能要求今天画家的笔墨达到古典式的笔墨境界。时代不一样,今天每一位画家都可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我们的审美观、认知、生活环境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现在画画不能把标准全缩在笔墨上,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方面做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事。每个时代,时光不留人,在这个时代闪个光,你是过去的明星。作为好朋友我补充一点,张金林现在身体状况不是太好,我希望他在以后的创作中放慢速度。有些作品是在逼着自己赶画的感觉,这个问题值得警惕。因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确实要用时间沉淀,希望老兄在创作方面能够多给自己一些认真思考的时间,把我们的生活内容拓宽一点。

  冀少峰:谢谢刘一原老师,76岁高龄了一直坚持听到现在。刘老师看张老师看的非常准,张老师看刘老师也看的非常准,因为刘老师的画你们都懂一些,当年张老师说刘老师没有动笔,这句话现在还适用刘老师,你有没有动笔,这是一个激励。另一方面刘老师看张老师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来看别人的展览,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有非常好的启发,其实在座各位都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听到底张金林画得怎么样、专家们怎么说,我可能有的看不懂,来听一听。今天要讲讲真话,包括刘老师最后提出的几点,画外怎么提升,这是下面要讨论的话题。孔奇先生也在湖北美术馆做过展览,也是湖北很有意思的个案,有请孔奇先生。

  孔奇:作为一位艺术家,最重要是个性,罗丹说:“艺术家的存在就是与众不同。”张老兄几十年在探索不同的创作方向,走到今天也不是偶然。1987年我们在新加坡办联展,当时他的探索精神很突出,一路走来都没有间断。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画了很多很好的山水画创作,只是后来慢慢转型到大写意花鸟画。他的花鸟画走到今天形成了个人面貌,这是少有的。一位艺术家首先要有自己的风格,张老兄的风格和格调都很高,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他的绘画有几个特点:一是他从平面构成入手,把握大格局,适合现代人审美观念。二是他吸收了西洋画的色彩关系。三是绘画讲究线条。从这几点充分说明张老兄除了天赋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探索精神。张金林几十年来一直在探索,中国画是写意文化,要突出一个“写”字,有了新的办法才不会墨守成规。我经常想,作为一个画家要不断地探索,真正的艺术家是不愿意重复自己,更不愿意重复别人。他画如其人,非常潇洒、洒脱,所以他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其实想要说的有很多,希望他今后继续往前走,给艺术家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冀少峰:他和刘老师一样,有不间断、坚持,这两位老师都是张金林先生多年的朋友。接下来我们有请贾恒发言。

  贾恒:今天呈现出来的无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展览,刚才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解析了张金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他从艺多年积累下来的大写意、大表现中国画创作的全面展示。但是,我们不能给一个艺术家贴上所谓的标签,更不能简单去归类,也不能单纯去定义他是哪个画派、承袭何种流派等等。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不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东方艺术门类,其界限已经比较模糊,我们能以更宽广、更世界的视角去面对这些作品。张金林先生此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是前几年创作的,但今天看来依然有新的面貌,在他绘画语言形式上不难看出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的元素,而构成跟设计是分不开的。设计是相当严密的,甚至有规则性、强迫性,是理性的呈现,张先生作品里有,但不极端。因为他的作品中有感性的一面,体现在其笔墨的运用,有传统、有夸张、有变形,有他的探索,相对理性有一种忘我、率性、无拘无束的表达,执着、朴实的情感在里面,这正是艺术的冲突。刚才大家提到作品中的“密”,这个“密”是否表达了微观的视角,是否画面以外有其他语言,留给观者一些想象空间。

  另外,张老师的创作精神,给年轻一代从事绘画创作的人,有更好的启发,无论到了什么年纪,他的探索和学习一直在向前走,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把自己的学习做得更好。从艺术角度和态度张弛有度,张老师有四年时间因为身体的关系没有拿起画笔,但是他把这时间用来学习中国古代哲学。这种时间上的停顿或许是非常有必要的,所有的从事绘画创作的人一定会遇到某种瓶颈,是硬着头皮上?还是暂作休息?这几年的停顿对张老师的艺术启发重新起航也是一种积淀。

  严家宽:最早我们学画的时候,我只知道张金林会画素描,会画油画。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大家都是业余的。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跟谁学,学哪个流派,最后走什么路。笔墨问题、大写意问题、定位问题,这很重要。当时我认为张金林应该去美术院当专业画家,但是没有进入这个门槛,他能够坚持到现在,今天大家对张金林的画表示很大的肯定,最后历史证明,画本身才是决定一切的。张金林在写意画方面已经作出了很大的突破,今天很多人看到了,历史以后会证明谁下了功夫,你的作品终究会被发现、会得到认可。

  吴良发:张金林老师的成长过程我很了解,我谈两点:一是他的人、他的画,也就是他的性格。他这个人很直白,体现到画面上就是充满张力。他一路走来几十年,他的性格就是直接表达出来,这对艺术是有帮助的。二是一个艺术家的思维和发展。八五思潮过后整个湖北的状态和画家的个性化追求,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我发现一个问题,在谈到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时候,传统和发展往往混为一谈,对待传统我们当然是要继承,问题是你的思路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传统,还是从传统的角度去看发展,我认为这一点对艺术家而言很重要。怎么能够从传统里跳出来,我们对待传统一定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这样才能够促使自己对传统的真正贡献。

  冀少峰:接下来有请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江华女士,她对张金林先生展览的推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请江华女士。

  江华:我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今天代表张金林先生、代表我的团队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亲朋好友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们展览的大力支持,表示最真诚的感谢!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这个巡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祝大家身体健康,老师们艺术之树常青,谢谢大家!

  冀少峰:每个老师谈的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还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建立在对张金林先生艺术的认知以及对问题的清晰把握。今天,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们,感谢各位听众朋友们!祝愿张金林先生身体健康,艺术走得越来越远。